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细胞 > 细胞简介 > BRAF突变NSCLC靶向治疗研究现状

BRAF突变NSCLC靶向治疗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17-7-20 8:49:38   点击数:
编译:坎日来源:肿瘤资讯该综述深入讨论了BRAF突变NSCL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讨论了BRAF突变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BRAF抑制剂治疗的借鉴意义。

目前NSCLC中最有前景的靶点是MAPK成员之一的BRAF突变,在NSCLC中发生率2%-4%,最常见于VE突变,其余为非VEBRAF突变,非VEBRAF突变是否为有活性突变尚不明朗(图1)。将BRAF单独或联合其他下游抑制剂(MEK)进行药物阻断,在BRAFVE突变患者已表现出显著效果,为BRAFVE突变NSCLC患者进行联合靶向阻断治疗提供充分的根据。

本文资料检索自年6月30号前med数据库。

▲图1

伴BRAF突变NSCLC患者临床特征

EGFR及ALK患者均有相应临床特征,而BRAF突变NSCLC患者临床特征尚未明确。但腺癌NSCLC与BRAF突变强烈相关。超过85%的BRAF突变为腺癌,但鳞癌及大细胞癌中也可见到BRAF突变。与性别及年龄的相关性不明了。

▲表1

BRAF突变的预后意义

根据目前文献,BRAF突变的预后意义仍不清楚,相关报道出入较大(表1)。

队列研究显示,21例经手术BRAFVE突变NSCLC患者,相对于BRAF野生型患者(例),中位DFS(15.2月v52.1月;P.)及OS(29.3月v72.4月)显著缩短,而在非BRAFVE突变者中,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

研究显示,相对其他肿瘤驱动基因活化NSCLC或者野生型肿瘤患者,BRAF突变型NSCLC患者OS显著好得多。法国一个队列研究中,BRAF突变的I-IV期NSCLC患者中位OS为22.1个月,而BRAF野生型肿瘤患者中位OS14.5个月(P.)。

有关BRAF突变阳性对NSCLC患者的预后意义的资料有限,结果不一,有的显示预后要好于其他突变,有的研究显示要差于其他突变。

个案报道显示,在BRAFVE突变NSCLC患者中持续疾病控制是可能的。观察研究表明,BRAF突变NSCLC患者能够从设计合理的靶向治疗中获益,且这种需求未被充分给予满足。

BRAF、MEK在黑色素瘤临床应用进展

BRAF突变在黑色素瘤中非常常见(约50%),特异性BRAFi(dabrafenib、vemurafenib)治疗及MEK抑制剂(MEKi;trametiniborcobimetinib)治疗就是起始于该肿瘤。III期临试验中,BRAFVE突变的未治疗黑色素瘤患者,与达卡巴秦相比,vemurafenib及dabrafenib各自都显著降低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HR,分别为0.26及0.30,P.)。显示了BRAFi在这类患者中的效力。

虽然BRAFi有效,但50%的患者在初始治疗后6-7个月进展。为了完全阻断MAPK通路,降低或者延缓耐药,进行了BRAFi及MEKi联合用药的III期试验。相应数据说明,联合用药较BRAFi单用有效率显著增加。基于这些试验,在BRAFVE突变的转移性黑色素瘤(MM)患者,BRAFi与MEKi联合已经成为了标准治疗方案。这些来自于MM的临床经验说明BRAF是有效的治疗靶点。

转移性肺癌

一项非临床试验的分析中,经治晚期BRAF突变(83%VE)NSCLC患者中,接受BRAFi治疗的(sorafenib[n=1],vemurafenib[n=29],ordabrafenib[n=9])的ORR:53%,DCR:85%,中位PFS:5.0个月,中位OS:10.8个月。最早的一项前瞻性临床试验中,20位接受bemurafenib治疗的有BRAF突变(90%VE)NSCLC患者中,ORR:42%(全部为部分缓解),DCR:84%(8例SD)。中位PFS7.3个月,12个月OS达66%,95%的患者发生至少一种副反应,包括皮疹(65%),光敏感(25%)以及皮肤鳞癌(35%)。

一个评价dabrafenib疗效的II期试验(BRF;NCT)正在进行。队列A(n=78),在经治BRAFVE突变者用dabrafenib单药;队列B(n=57),在接受过至少一种顺铂方案化疗、BRAFvE突变NSCLC患者中联合应用dabrafenib+trametinib;队列C,既往未治疗患者中评价dabrafenib+trametinib疗效;队列A中位年龄66岁,50%男性,76%为白人,79%ECOG评分≥1,96%为腺癌,63%为当前或者以前吸烟者。ORR:33%(全部为PR),DCR:58%。DOR:9.6个月,中位PFS:5.5个月,中位OS:12.7个月。安全性方面,99%患者出现至少一种副反应,发热最常见(36%),乏力及角化过度各为30%。严重副作用发热,发生率6%。12%的患者生了皮肤SCC。6%的患者因副反应而中断治疗,43%的患者剂量调整。一例死亡,调查后认为与dabrafenib有关。总的说,Dabrafenib但严重副反应低,基本在可控范围。在A组反应良好的患者中,近30%的患者出现进展,说明针对MAPK通路,可能有其他抑制剂,能够产生额外的收益。

BRF试验队列B组,51%为男性,86%为白人,70%ECOG评分≥1,98%为腺癌,72%为当前或者以前吸烟者。2例CR,34例PR,ORR:63%,DCR79%,9例长期SD(SD≥12周),中位DOR9.0月,截至报道时,50%的截尾数据患者疗效持续中。双药患者的中位PFS9.7个月,OS还不成熟,目前6个月生存率82%,相对来说,联合用药要比单用药物似乎更好(表2)。联合用药可耐受,发热发生率46%。皮肤癌4%,较单用dabrafenib更低。A组与B组副反应对比(表3)。B组严重副反应导致死亡4例,无与药物直接相关死亡。

队列C及其他评价BRAFi与MEKi治疗实体瘤的试验(表4).

▲表2

▲表3

▲表4

BRAF/MEK靶向治疗获得性耐药

虽然BRAFVE突变NSCLC患者BRAFi单独或联合MEKi治疗反应率高,但最终还是会产生耐药。现在有关BRAFi获得性耐药的机制,出现了MAPK信号通路再活化的理论。对BRAFVE突变NSCLC细胞系持续应用vemurafenib可导致获得性耐药,机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1.BRAFVE全基因丢失,表达截断突变蛋白;2.BRAF非依赖性c-Jun信号通路诱发的自分泌活化,强化了EGFR信号传导。BRAF与MEK抑制剂联合应用,或者第二代BRAFi,如PLX,已显示能够预防BRAF剪切表达所诱导的耐药。在接受下来数年内,耐药的决定性机制及靶向治疗策略将会是进一步研究的焦点领域,具有改善患者预后的巨大潜力。

实践思考一.鉴别BRAF阳性患者

现在新诊断的肺腺癌患者常规进行分子检测,包括EGFR突变、ALK及ROS1转位,且有明确的FDA批准靶向治疗。然而,在如何进行检测上,目前没有一致意见,在时效及费用方面各有利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主张多突变点的同时检测。对有药物可用的靶点来说,同时检测效率最高,且能发现易被遗漏的少见突变。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检测的方法没有统一性,检测水平参差不齐,还有就是检测费用的支付问题。

由于在大多数靶向治疗中都会出现获得性耐药,液体活检可能改变基因检测的现状,液体活检也能用于评价耐药突变,避免重复活检。对BRAF突变等位基因片段的治疗监测,可以测量治疗的反应深度(即鉴别残余病变),以及为疾病进展提供早期预警。液体活检也不太可能取代肿瘤活检,但是目前分子检测的一个重要补充。

二.BRAF突变NSCLC靶向治疗的潜在选择

由于资料有限及缺乏头对头的比较,所以目前针对BRAF突变的治疗还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结论。到本文成稿时FDA也没有已批准的适应症。结合在黑色素瘤的资料,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较各自单用效果要好,可以根据患者并发症情况及对该药的耐受性选择性应用,同时考虑到各自的副反应及联合使用的副作用(图2)。体外试验提示,有些BRAF突变黑色素瘤耐药细胞株依赖于BRAFi才能得以存活,依据于此,提出了间断给药理论,有一些间断给药延长疾病控制的个案报道。一个临床II期试验正在对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的联系充分给药与间断给药进行对比研究。另一结直肠癌试验中,BRAFi+MEKi+EGFRTKI同时应用,以克服旁路激活导致的继发性耐药(NCT)。这些经验都值得在NSCLCBRAF突变患者中予以借鉴。

▲图2

三.非VE突变患者的治疗选择

现在关于NSCLCBRAF突变研究的努力基本都集中在VE突变上,非VE突变研究很少。Gautschi等的研究中,非VE突变肿瘤患者,(GV,GA,GL,GV,VK,

KE),只有一个GV突变经vemurafenib治疗达PR。Dabrafenib+trametinib在活化及非活化BRAF非V突变细胞株中表现出抗增生及促凋亡活性。临床上对BRAF非V突变的经验也主要来自于MM,有研究显示,联合靶向治疗对BRAFVE或VK突变两种基因型的疗效相当。由于非VE突变的NSCLC数量巨大,针对该类型患者的BRAFi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研究势在必行,例如,泛RAF抑制剂+ERK抑制剂、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MEKi、多酶抑制剂(regorafenib)等研究正在进行中。

结论

直接作用于致癌驱动基因的靶向药物改变了伴有EGFR突变及ALK重排NSCLC患者的疾病进程。Vemurafenib及dabrafenib已经在经治BRAFV突变NSCLC患者显示出了临床作用,有效率33-42%,中位PFS5.5-7.2个月,有些研究显示联合治疗效果更好。目前,难点在于鉴别BRAF阳性患者,也因此限制了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的进行,以判断此类患者的预后意义及临床特征,以及限制了大规模随机化试验的进行。BRAF突变的自然特征及临床特征均不明显,因此,鉴别此类患者必会促进临床多重筛查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需要更进一步研究促进BRAFi及MEKi对BRAF突变NSCLC患者预后的理解,目前为止的资料已经表明,在此类患者中,靶向治疗有明确的临床活性,而且,远未达到患者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閲屾渶濂?
鍖椾含鍝釜鍖婚櫌娌荤櫧鐧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lizhouyi.com/xbji/14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