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细胞 > 细胞简介 > 糖尿病患者,应该怎样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患者,应该怎样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发布时间:2024/1/27 3:47:49   点击数:
白癜风疾病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00357_1/

临床上最早和最常用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指标就是糖化血红蛋白。人类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根据血中葡萄糖浓度的高低,可以部分被糖化。一旦血红蛋白被糖化后,就不可解离,直到红细胞衰亡为止。

早期严格地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途径和指标。因此,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除了进行尿糖、血糖的检测外,定期检验糖化血红蛋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它在高血糖的鉴别诊断方面,如判断是有糖尿病还是应激性高血糖等也有独到之处。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血糖浓度及接触高血糖的持续时间。最近的医学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值与糖尿病患者采血前8~12周内的血糖值呈正相关,故在临床上已成为观察糖尿病患者某一段时间病情控制好坏的最佳指标。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在6%以下,有时会因测定方法不同而略有变化。

尿糖、血糖作为观察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常用指标,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尿糖加号多,血糖数字大,表示糖尿病病情控制不良,情形堪忧。但尿糖和血糖只是短期指标,尿糖反映两次小便之间的平均水平,血糖则反映抽血时瞬间水平,而患者血糖不管控制好坏,都是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有的人虽空腹血糖止常或接近正常,但餐后血糖或夜间血糖却显着升高,这也说明病情不容乐观。

所以,必须建立一项指标,既能反映白天和夜间血糖,又能反映空腹和餐后血糖,而且这些时间所査的血糖都控制在理想的范围,才说明其治疗方案是可行的。但每日多次地采血,让患者感觉很麻烦,有的人不易接受,特别是在病情相对较稳定和没有条件频繁检测血糖的情况下。

而糖化血红蛋白的1次采血检验就能反映就诊前2~4个月的血糖波动情况,对评价近期治疗效果的实用价值很大、有的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糖化血红蛋白较高,这说明治病方法不当,需要调整。

糖尿病对人体的最大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慢性并发症,人体内蛋白质在高糖环境中会发生非酶促糖化,且这种非酶促糖化作用普遍存在于各种蛋白质中。除了血红蛋白以外,一些半衰期长的组织蛋白如基底膜、胶原、晶体蛋白质也发生糖化作用。血浆白蛋白被糖化后,其分解代谢减弱,但半衰期不变,可引起肾脏基底膜增厚及通透性增高,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被糖化后,在体内降解速度减慢,在血中堆积;而高密度脂蛋白被糖化后则降解加快,使髙、低密度脂蛋白的比例下降,即血管内脂质清除能力减弱,脂质沉积可能增加,而这对形成糖尿病血管病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神经蛋白被糖化后,可致髓磷脂结构改变,体内吞噬细胞把它当做异体抗原加以识别,从而损伤髓磷脂,引起脱髓鞘改变。神经组织蛋门还可发生一些生化代谢改变,使其再生能力下降,影响神经传导速度,导致感觉减退或疼痛晶体蛋白被糖化后,一方面通过氧化应激反应使其结构改变,另一方面形成一种棕色物质,它们难以被机体清除,在晶体内沉积,造成晶体水肿、纤维断裂等诱发白内障。

体内蛋白被过度糖化是造成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白内障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血红蛋白糖化与其他组织蛋白的糖化进程是一致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除了能了解近期血糖的控制状态外,还可了解或估计可能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lizhouyi.com/xbji/1317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