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
实用主讲人
朱虹光教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上海市医学会病理学专科分会现任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理事,国际病理学会会员,亚太地区病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肿瘤标志物,肿瘤分子病理和肝病病理方面的科研工作,并负责医院外科病理的诊断工作。??沈赞教授??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具有丰富的肿瘤专科临床工作经验,擅长恶性肿瘤骨转移、骨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的诊治。??颜宏利教授??第二医院实验诊断科副主任,美国癌症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学会转移分会委员,上海抗癌学会肿瘤免疫分会委员,上海检验学会分子诊断副组长,主要从事肿瘤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临床遗传筛查与诊断工作,在Hepatology,EMBOJ,Oncogene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任《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今)和《OpenJournalofAnimalSciences》(-今)编委,TranslationalCancerResearch(TCR)杂志(SCIE收录)责任编辑(sectioneditor),ClinicalGenetics,Viralimmunology、Oncotarget、CelldeathDisease等杂志审稿人,连续多年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液态活检”是目前国际、国内精准医疗方面最火热的话题之一,循环肿瘤细胞(CTC)是最早开展的液体活检领域,CellSearch更是在年和年分别获得了FDA和SFDA批准用于中晚期肿瘤的监测。目前CTC的检测从阳性富集到阴性筛选,从免疫荧光、FISH到微流控,从单纯的细胞计数到细胞分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路资金更是“挥钱如雨”,整个行业灼热异常。可与之相反的是,目前所有的CTC检测技术在临床检测中泛善可陈,临床使用价值仍有待商榷。如何解开这个技术与市场、检验与临床的“结”,真正使CTC能够成为临床重要的辅助检测技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复旦现代病理中心”诚邀病理、检验、临床老师们一起,“围炉液话”,我们围着的是对CTC检测技术临床应用前景炽热的希望;我们冷静地分析“临床医生期望通过CTC获得什么样的信息,能够揭示肿瘤的复发转移规律,让肿瘤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获益”;希望这种坦诚的交流能够帮助市场摆脱“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把临床应用的热情也燃起来,让这项技术真正成为医生的辅助诊断手段,为患者带去福音。??颜宏利教授:液体活检是一个非常火热的领域,它在临床上有一个很大的需求,但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却不是很广泛。自09年我从美国回来以后,就开始做关于CTC和ctDNA的检测研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CTC相关的富集技术及鉴定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不成熟,在临床上的应用与临床医生的期望有一定差距。在临床上,医生们觉得CTC检测技术使得对肿瘤患者进行疗效的快速评估及复发早期预警成为可能,肿瘤病人也很希望能够通过可靠的CTC技术获益。然而,由于原先CTC技术还不完善,落地到临床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因此,我们请到了复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主任朱虹光教授、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沈赞教授围炉“液”话--围绕CTC、ctDNA来讨论当下火热的液体活检,我们的临床医生到底需要的是怎么样的CTC检测技术,目前在技术上是否有实现及完善的可能。??朱老师您是怎么看待CTC检测相关技术以及CTC技术临床应用的问题???朱虹光教授:??CTC检测有两个关键的系统。??第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系统就是CTC细胞的鉴定系统。CTC技术应用于临床,首先要保证从血液中富集到的是肿瘤细胞,如果不能保证是肿瘤细胞,那么之后再做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对富集到的有核细胞进行辨识鉴定,必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哪些是肿瘤细胞、哪些不是肿瘤细胞,必需区别开来。??第二个关键系统是富集,我们知道,肿瘤细胞一旦离巢进入脉管系统(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和转归,从形态上来讲,有单个细胞存在的CTC或细胞团存在的循环肿瘤微栓子(CTM),从型别上来讲,有上皮型CTC、间质型CTC及混合型CTC三种型别。在CTC富集上,就要求完整地富集到整个CTC细胞的细胞谱。??这应该是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完善了这两个系统,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就初步成熟,这也是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进入临床的大前提。用通俗的话来讲:“只有能够完整的富集到整个CTC细胞谱,并对富集到的细胞进行精准辨识判定并分型的CTC检测技术才是临床能够使用的。”??复旦现代病理中心很早就对CTC进行了相关研究,最早的时候,我们捕获CTC是通过正向富集的技术-通过免疫磁珠的方式(上皮标记物标记在磁珠上)来捕获CTC,但是对于去上皮化而间质化的CTCs(恶性程度最高的CTC)无法捕获,对于处于混合状态的CTC(发生EMT转变,即上皮-间质转化)捕获率大幅下降,所以造成CTC捕获率十分不稳定。后来通过负向富集,也就是首先将红细胞裂解,再利用白细胞特异性表达的抗原,用负性磁珠将白细胞去除。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有些CTCs也会表达白细胞的抗原(免疫伪装),因此负向去除时就会将产生免疫伪装的CTCs也去除掉,造成检出率下降。所以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所有依赖细胞生物标志的分离、富集、捕获方法均无法达到我们目前对CTC检测的要求。??随着纳米材料科学的进步,通过分子筛的方法富集CTC细胞的方法得以实现,分子筛能够截留下大直径的有核细胞,进一步通过细胞核染色(DAPI),确认出核异型细胞,然后通过分子病理学的方法,对目标细胞的特异性上皮标记物及间质标记物经行鉴定,从而确定是否是循环肿瘤细胞,并同时对CTCs实现分子分型,实现CTCs的EMT分子分析,实现有生物学活性CTCs的可视化分子检测(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实现基于CTCs的DNA、mRNA、FISH、干细胞分析等多种CTCs下游应用。??这是我们复旦现代病理中心这几年对CTCs进行相关研究实验,并最后确认CTCs检测的方向后制定的CTCs检测技术流程和要求。??而肿瘤细胞的分子分型对肿瘤病人预后的研究非常多,发生EMT转变的CTC(混合型)比例越高,说明肿瘤的侵袭力越强、抵抗药物作用的能力越强,间质型的CTC比例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目前有很多研究CTC的团队,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CTC研究平台,有趣的是每个CTC研究的团队的背景都不一样,有搞生物医学的、有搞材料学的、也有我们广大的临床医生。每个平台的检测标准和鉴定系统还不一样,作为一个老病理人,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判断一位患者外周血里的细胞,是不是肿瘤细胞,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请允许我用严重这个词。对于肿瘤患者来讲,是不是肿瘤细胞,这个判断是不能随便下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的是患者个人、家庭及临床医生对下一步诊疗计划的制定,这是不是一件严重的事情?所以技术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对于CTC的鉴定,一定不能乱来,一定要遵循细胞病理学诊断对肿瘤细胞判断的金标准(核型控制),不能乱来。??沈教授有非常丰富的肿瘤治疗的临床经验,目前很多临床的专家教授对CTC检测非常期许,我们请沈教授讲讲,我们临床医生对CTC检测的期望是什么,需要他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那些痛点问题。??沈赞教授:谢谢朱教授的精彩介绍,目前临床上有很多的CTC检测技术和平台,作为一个临床工作的研究者,说实话,对CTC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基础研究中来。听了朱教授的讲解,真的犹如揭开了CTC检测的面纱,让我对CTC检测有了清楚的认识和界定,对我们CTC的知识体系真正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受益匪浅。??我作为一个肿瘤科的临床医生,对CTC十分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好